您的位置 首页 佛医

佛眼观医:从礼而来的身心疗法(2)

       唱诵:佛教徒唱诵时,放舍万念,以虔敬心、无分别心徐徐缓唱、诵偈赞经文,配以钟磬、木鱼、鼓等乐器的和鸣,加上佛堂布置的庄严,与松驰疗法、催眠疗法的诱导有同样的效果,很容易让人进入气功状态。

     《自我分析》一书说:“如果大声反复地朗诵祈祷的文句和佛经等,可以将长久积郁于心、即刻就要爆发的怒火、怨气以及其他激烈的情绪和感情,以平安的方式发散出去,起到净化心灵的巨大作用。”经现代实验观测证明:不做禅修而仅以虔诚心专注诵念经文者,与禅修有素者入静时的脑电、心电极为相近,都表现出额、枕、心各部分功率谱能级增高,波活动明显前移,心电能级增高十分活跃等特征。

     研究认为,心脑之间在幅度与频率上表现出的这种协同关系,是最完美、和谐的意识激发状态。现在流行的“气功朗读法”、“听音乐入静法”,即脱胎于此,而其入静效果未必胜于佛教的唱诵。

     坐禅:我们的心经常是向外攀缘的,妄想纷飞,念头生灭,永无停止,让人心神不宁,影响身体的作息。就生理上来说,妄想会使 神经系统受到刺激,造成不协调的现象,例如遇到意外惊吓时,会有颜面发青、手脚发冷、精神恍惚等现象,这是因为心神不宁导致。透过静坐,将身心调和,使情绪稳定,呼吸顺畅,有益血液循环,调畅五脏六腑,必能减少无谓的伤害。天台智者大师对于禅定治病的功效非常肯定,他说:“夫禅坐之法,若能善用心者,则四百四病自然除。”因此,坐禅不只是精神上的健康法,更能达到生理上的健康。

     总之,佛教的养身之道,是以“明心”、“养性”为根本,以“一大目标”、“四种修持法”为枢机。创造保精、固气、养神的条件,强化精、气、神人身三宝,达到固本培元、祛邪抉正、防病强身、健康长寿的目标。

     佛法是心法,医治众生的病,而一切法门的目的,无非在消融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使人身心健康,人格高尚。要治好人心理的毛病,石头无际禅师有一剂心药方,是治心的妙药:“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 老实一个,阴阳全用,方便不拘多少。”

     佛陀有八万四千法门,专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病,例如贪欲心重者,佛陀教他用不净观来对治观想不净的种种,自然不会再起贪爱。对于嗔恨心重的人,就教他慈悲观,发脾气时,只要一念慈悲心起,怒气就发不起来。若愚痴太重,就以因缘观来对治,想到世间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生灭无常,犹如飞尘与粪土,何必愚痴呢?明代憨山德清大师说:“老病死生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担,一剂养神平胃散, 两重和气泻肝肠。”

     如果我们果能如此依教修学,懂得陶冶心神,修养自己的心地,凡事心平气和,必能百病消除,身心健康,受用无穷。

选自《少林禅医说养生》    

编辑:照兵

播音:照玉

排版:冬霞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国际新闻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