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王阳明和禅宗的密切联系,大部分人都认为王阳明的思想是禅宗唯心主义,从王阳明生活的年代至今,大都持这种见解。
这种见解在王阳明思想开始传播时即已流传。王阳明四十四岁就曾经说,西安有个叫郑德夫的人,想向他学习,他听士大夫们大都议论王阳明的学问,以为那是禅学。到王阳明四十九岁那年,送《大学古本》和《朱子晚年定论》给同朝为官的大儒家罗钦顺,罗钦顺在回信中认为,王阳明的格物论提倡“人之为法,但当求之于内”,这是“局于内而遗其外,禅学是已”。罗钦顺认为王阳明的学问主要是“修心”,这和禅宗的要旨极为相似。因此,把他的学问归于禅宗思想。禅宗讲求向内观照,而不是向外赢求,这和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不谋而合。
不仅在思想上大力借鉴禅宗,王阳明还用禅宗的开悟方式来启发学人,让人顿悟,教人深思。
比如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把自己的手掌张开,问其他的人:你们看见了吗?
众曰:见之。
再将他的手掌藏到衣袖里,问曰:众还见否?
众曰:不见。
王阳明看到启发学生的机会到了,说到:“手指有时可以看见,有时看不见,你得看到它的本性常在。人的心神只在能看到、能听到的事情上下功夫,不在看不到、听不到上用功。所以不去看,不去听,这是我们的良知本体,谨慎恐惧是致知的功夫。”
他用禅宗充满哲思的言说方式来阐明自己的良知说,生动形象,也发人深省。
在修行方式上,他还借用了禅家的方式,比如“夜悟”。
禅家悟道多以夜间进行,当半夜三更,人们大多睡熟的时候,四周空寂无声,唯能听到的就是自己的心跳。古人不像现代人有这么多休闲娱乐方式,到晚上一般人都是灯黑就睡。凡人认为寂静寥落的夜晚无事可做,但禅师们则认为这是修行的绝佳时期。在月明星稀中,禅师们往往会悄悄到书房静坐思虑,这样就能够常常看到自己的内心,许多大道理、大思想就是在寂寥繁星中顿悟而生。慧能半夜读《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后来,杨慈湖以夜入双明阁,悟道于象山;叶元吉夜寐中,闻更鼓声而觉全身流汗,遂大警悟。
王阳明也有“夜悟”说,在谪龙场时,“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这一个夜晚极不平常,因为在荒凉贫瘠的西南小镇,他悟出了“心”的本体范畴,开启了哲学的全新时代。正如《大学》篇中所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选自《心灵修行》
编辑:婧婧
播音:雨霏
排版:冬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