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医学是在医疗卫生和体育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早在西元前1000年左右,中国已引用按摩、导引来防治疾病。西元前150年左右,古罗马已有为角斗士治伤的体育医生。但运动医学作为一门完整的有理论基础的独立学科,则是在20世纪30年代才正式建立起来。 1928年成立了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50年代以后,世界运动医学发展较快,欧美一些国家建立了许多运动医学中心和研究所,不少大学也开展了运动医学的科学研究。中国运动医学是50年代发展起来的。从1955年起,全国各体育学院与医学院陆续建立起运动医学教研室。1958年国家体委建立了体育科学研究所,所内设立运动医学研究室。1959年北京医学院建立了运动医学研究所,全国各地区也相继成立了运动医学研究机构。1978年中国运动医学会成立,并于1980年加入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中国运动医学具有中西医结合的特色,受到国际体育界人士的重视。
人们都知道,生命在于运动,但这个运动指的是适量的运动。运动量过大,有损健康;而运动量过小,则不足以达到锻炼的目的。怎样掌握适度的运动量,有益于健康,一直是运动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随着运动科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已认识到:适当的运动量和平和的锻炼方式如慢跑、体操、晨舞、花剑等有益于健康。每天活动后,不再气喘嘘嘘,汗流浃背,而是感到轻松惬意,运动医学称之为“第一次放松”反应。随后,体内氧化过程加快,代谢旺盛,废料随多余的水分排出,从而获得“第二次放松”效应。长期坚持这种适度的运动,会使毛细血管通畅,血液粘度降低,免疫功能增强,不仅可有效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甚至能使体内早期的癌肿消退。
体育竞技是高度体能消耗、高度精神紧张的运动项目,提供合理的能量补充、充分的医疗保护是非常必要的。竞技体育由于强度大、竞争性强,有的项目还带有直接拼抢和格斗性,前者如足球、篮球、曲棍球、橄榄球、手球等,后者如柔道、拳击、摔跤、跆拳道、武术散打等。因此,提高机体的爆发力、耐受性和抗击性显得十分重要。由于竞技体育是挑战生理极限和心理极限的比赛项目,在赛场上出现骨折、肌肉损伤、软组织损伤、韧带挫裂伤以及出现心理上的问题是十分常见的。
因此,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由此应运而生。奥运会主办国具备良好的运动医学保障体系,对于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至关重要。一个代表团配备医术精湛的保健医生,对保障运动员的身心健康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国家体育总局从全国招募组建了一支超300人的奥运医疗队。奥运医疗队包括普通医生、运动康复师、营养师和心理医生等。专门为中国或外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服务,特别是在强体能锻炼和比赛的情况下,维护他们的肌肉和骨关节健康。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作为环境卫生领域的权威机构的英国环境卫生协会(CIEH),将竭尽全力保障运动员、工作人员、游人和伦敦人民的安全(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等),为奥运会提供全面支持。
编辑:泽远
播音:圆真
排版:圣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