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佛医

《佛陀医话》之三因緣受胎

【原文】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因緣,識來受胎。雲何為三?於是,比丘,母有慾意,父母共集一處,與共止宿,然複外識未應來趣,便不成胎。若複慾識來趣,父母不集,則非成胎。若複母人無慾,父母共集一處,爾時父慾意盛,母不大慇勤,則非成胎。若複父母集在一處,母慾熾盛,父不大慇勤,則非成胎。

“若複父母集在一處,父有風病,母有冷病,則不成胎。若複父母集在一處,母有風病,父有冷病,則非成胎。若複有時父母集在一處,父身水氣偏多,母無此患,則非成胎。

“若複有時父母集在一處,父相有子,母相無子,則不成胎。若複有時父母集在一處,母相有子,父相無子,則不成胎。若複有時父母俱相無子,則非成胎。

“若複有時識神趣胎,父行不在,則非成胎。若複有時父母應集一處,然母遠行不在,則不成胎。若複有時父母應集一處,然父身遇重患,時識神來趣,則非成胎。若複有時父母應集一處,識神來趣,然母身得重患,則非成胎。若複有時父母應集一處,識神來趣,然複父母身俱得疾病,則非成胎。

“若複,比丘,父母集在一處,父母無患,識神來趣,然複父母俱相有兒,此則成胎。是謂有此三因緣而來受胎。是故,比丘,當求方便,斷三因緣。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选自《增一阿含经》第十二卷,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标题为笔者所加)


【白话】

当时,世尊告诉诸位比丘们:“有三种因缘,神识来受胎。是哪三种呢?比丘们谛听,母亲有欲意,父母共同集合在一处,晚上共同止宿,然而没有外来相应的神识趣入,便不能成胎。如果有欲望的神识来趣入,父母不在一起,也无法成胎。或者母亲没有欲望,父母共同集合一处,父亲欲望炽盛,母亲不大殷勤,也无法成胎。又如果父母集合在一处,母亲欲念炽盛,父亲不大殷勤,也无法成胎。

“如果父母集合在一处,父亲患有风病,母亲患有冷病,就不能成胎。如果父母集合在一处,母亲患有风病,父亲患有冷病,就不能成胎。如果有时候父母集合在一处,父亲身体水气偏多,母亲没有这个病患,还是不能成胎。

“如果有时父母集合在一处,父亲命相中有子,母亲命相中无子,就不能成胎。又如果有时父母集合在一处,母亲命相中有子,父亲命相中无子,也不能成胎。如果有时父母亲命相中都无子,就不能成胎。

“如果有时神识趣入胎,父亲远行不在,就不能成胎。又如果有时父母亲应当集合在一处,然而母亲远行不在,也无法成胎。如果有时父母亲应当集合在一处,然而父亲身体遇到严重的病患,这时神识来趣入,也无法成胎。又如果有时父母亲应当集合在一处,神识来趣入,然而母亲身体得了严重的病患,就不能成胎。又如果有时父母应当集合在一处,神识来趣入,然而父母亲身体都得了疾病,也无法成胎。

“比丘们,只有当父母亲集合在一处,父母亲身体没有病患,神识来趣入,并且父母亲命相中都有子,才能成胎。说明有三个因缘才能受胎。因此,比丘们,应当求得方便,断除三种投胎因缘。佛作以上如实教授,诸位比丘们,应当听闻学习!”


【释要】

这是佛经中讨论受孕的一则医话。天地和合,生命孕育,是天地自然之理,也是维系人类繁衍生息必然。摄精受孕,怀胎生子,我国历代医家多有论述。然而,在佛医之中也不乏宏论博识。从本则医话中,我们就可窥见一斑。

在本则医话中,佛陀提出了“三因缘”受胎说,即一个新的生命的孕育,要满足“三因缘”条件。哪三个条件呢?一是“父母集在一处”,二是“父母无患”,三是“识神来趣”。前面两个条件,是说男女双方生活在一起,身体健康,没有影响生育方面的疾病,这是世人皆知的医学常识。第三个条件“识神来趣”,就不是很好理解了。《佛学大辞典》对识神的解释:“(一)巴利语……。为心识之6 体,即指心。《杂阿含经》卷三十九(大二·二八六中):‘尔时,波旬而说偈言:“上下及诸方,遍求彼识神,都不见其处,瞿低何所之?’(二)巴利语……。指有生命者。《义足经》卷上(大四·一七九上):‘悉舍世,到何所?识神去,但名在。’(三)于禅宗,专指精神作用,即能起意识作用者。无门关(大四八·二九四中):‘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这是佛陀从佛教角度对人的生死轮回层面上的认识。

《增一阿含经·二一品第三经》中对“三因缘”受胎的认识与本则医话颇为一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因缘,识来受胎。云何为三?于是比丘,母有欲意,父母共集一处,与共止宿。然复外识未应来趣,便不成胎……若复父母集在一处,父有风病,母有冷病,则不成胎。……若复有时父母集在一处,父相有子,母相无子,则不成胎。……若复有时,识神趣胎,父行不在,则非成胎。……若复比丘,父母集在一处,父母无患,识神来趣,然复父母俱相有儿,此则成胎。是谓有此三因缘,而来受胎。是故比丘!当求方便,断三因缘。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当然,“三因缘”中,任何以因缘不具备,就都不能摄精成孕。

中医对男女和合,摄精成孕的认识是颇为一致。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指出了男女到了一定年龄,身体健康,发育正常,“阴阳和,故能有子”。这就是指的佛医三姻缘中的前两个因缘。

编辑:圣智

译文:圣缘

播音:圆真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国际新闻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