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后,是否还有某种“生活”?如果没有,那么人生前的善恶还有多少意义?如果有,那么人生前的行为对死后有什么影响?这一切,都要落实到人生前应如何行动,应如何对待自己的一生?
对有无死后生命的解答决定着个体的人生态度、认识目标,是建立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的基石。死后生命已经迈入现代科学的研究范围,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对此已经积累有二十多年的研究历史,生命轮回作为精神心理学范畴,是欧美心理学研究的前沿课题。研究人员伊安•库里(Ian Currie)在其著作《你不会死》中说:很少有人知道,死亡作为人类生命最古老、最神秘和最无情的背谬,从上个世纪开始,便已由科学家们通过不同的领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更少人知道,这些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惊异的丰硕成果,由这些成果可以引出下面四个必然的结论:人是可以超越生理死亡的;他们死后会在意识与创造性的各个层面上继续生存,这种生存的范围是正常的人所不能够以正常的方式去认知的;这个范围在个人找到新的身体时会暂时性地消失,这时候,对于这个范围以及前世生活的全部回忆,便会被抹去;连续的重新投胎并不是无故地发生的,它是与神秘而又奇妙的因果规律相互关联的。这些结论是惊人的,其中的寓意是带有爆炸性的。而且,它们是牢固地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
很难说他们是不是真正的科学。死亡学是新兴学科,建构还未完全正统,学界对其分支领域诸如濒死研究等,虽持观望态度,但这表明死亡经验日益受到重视,现代科学终将无法对此重大问题的熟视无睹。
尽管现代科学一直回避,各种宗教都将死后生命有无列为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基本上普遍承认存在,大多数宗教执人死有后世的观点。中国民间最初的死后世界观念比较朴素,人们认为存在不死的灵魂,再简单套用现实世界的生活模式外加相信存在命运主宰力而形成庞杂的鬼神信仰。佛教来世学说的丰富性和形象性可列为诸种文化之前茅。佛教的来生理论具有多元、立体、动态的特点,任一个体可以经由业报定律明确推知死后去处。所以,从宗教学角度考察,佛教的死后生命说颇具说服性,对普通信众有相当的吸引力。
编辑:曾艳
排版:冬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