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佛医

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

王阳明曾举锄草的例子来说明无善无恶与至善的统一。他认为草是无善无恶的,客观的事物都是自然如此,必然如此,无善无恶;其次,从人的观点看,草有妨碍时,就是恶的,应该除去,其它的客观事物也是如此。站在人的角度,就应该为善去恶。为善去恶时成功了你不沾沾自喜,失败了也不抱怨泄气,这就是“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这个无善无恶包含着你所要求的至善的愿望与活动在内,是与至善的统一。所以“气”的动与不动决定了有无善恶。

他说:“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灵照明觉者也。”也就是说,“良知”是天生的东西,是与生俱来的东西,这种东西会教我们自然而然地判断是非。比如美好的东西我们都喜爱,丑陋的东西我们都厌恶。这种是非之心不需要学习,自然就会,这就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心中的良知。

 

“善恶只是一物”是王阳明和禅宗共同的提法。慧能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人的本性,佛心就是人的本心。“净”是佛心、人心、佛性、人性所共有的根本特征,所谓“佛性常清净”、“人性本净”是也。慧能认为,佛心、佛性、人之本心、本性是世界的本原和最高的精神实体。既然世界的一切都是佛性、人之本性的派生物,那么人的思想情欲、善恶贤愚也当亦然。从这个角度说,善是人之性,恶也是人之性。他还说:“明与无明,凡夫见二,知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即佛性、人之本性。慧能认为,悟与迷,明与无明,在一般人看来是两种不同的现象,但实质两者本性无异,都是实性的具体化。

 

慧能站在超越的立场,主张善恶都是人的本性,善恶无别,心性本净。王阳明也持这种看法,在晚年总结其一生学说的“四句教”里,他明确提出“无善无恶心之体”。无善无恶当然不是指无善恶规定的自然人性本身,而是指对具体的善恶对待的超越。在他看来,善恶只是一物,善恶是非都是良知的发用,良知是绝对至善的,是无善无恶的。善恶不是现实对立的、静止的存在,善恶只是表现为为善去恶才有存在的意义。善恶只是良知本体的明与暗,是生生不息的为善去恶的本体发用。为善就是去恶,去恶就是为善。为善和去恶不是两个修养工夫,做为一个动态的道德判断的实践过程就是生生本体的发用,生生只是一个至善,不可说有善有恶,所以本体只能是无善无恶的。

王阳明可以说是明朝修习禅宗的第一位人物,他不断努力打通儒家和佛家之间的关系,将禅宗的心性义理之学引入儒家,也将儒家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入世情怀、积极乐观思想引入佛家。在他的影响下,明代的儒生大多以参禅悟道为旨趣,而其时代的和尚开始诵读儒家经典。在王阳明这里,儒家和佛家实现了真正的对话。

                       

播音:圆真

排版:冬霞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国际新闻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