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佛医

养心离不开“行义”

汉代董仲舒认为,人天生就有好义与欲利两种心理。他在《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中说:“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
养心离不开“行义”


义与利都是人所需要的。义可以养心,利可以养身。身与心比较,心更重要,因此养心的义也比养身的利更重要。例如:历史上如孔子的学生原宪、曾参、闵损等人都是很穷的,生活不富裕,但他们都有高尚的道德﹐别人都羡慕他们。他们自己也都很乐观﹐精神很充实。正如《新语·本行篇》所说:“贱而好德者尊,贫而有义者荣。”


公仪休任鲁国相﹐有人投其所好,给他送鱼来,他不受。了解他的人说:“您不是很喜欢吃鱼吗?给您送鱼来,为什么不要呢?”公仪休说:“我收了鱼,以后当不成国相,就没有人给我送鱼﹐我就吃不上鱼了。我不收鱼,当着国相,可以用俸禄买鱼吃。一辈子有鱼吃。正因为我爱吃鱼,所以我不收别人送的鱼。”当时有人议论,认为公仪休真正会为自己打算﹐真正懂得珍爱自己。


养心离不开“行义”

简单来说义就是适宜、合理的意思。如果做了合理的事,自己心中认可的事﹐以后无论被误解,受迫害,遭冤屈,都问心无愧,无怨无悔。一生坦然自若,活得自在。如果做了不合理的事,勉强做了违心的事,一辈子心虚,不敢面对,怕人提起,或者被揭发﹐受处治、遭惩罚,后悔莫及。


儒家的说法是:“仁者寿”,“多行不义﹐必自毙。”董仲舒认为:“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为人有爱心,与人为善;外不贪内心平和,不固执、偏激者有利于长寿。


这里所说的行义﹐也就是宗教家所说的行善。做好事,可以养心,养心有益于养身。总之,行义,行善,有益于健康,这比任何补药都更好。


编辑:妙智

播音:冬霞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国际新闻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