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佛医

《佛医心质学》——意识:了别与思虑

《佛医心质学》——意识:了别与思虑


第六识名为意识,是人心理活动的综合中心,人的思考、判断、记忆、决定,以至于喜怒哀乐的情绪作用等等,都是第六识的功能。意识是比前五识更高级的心理现象,决定着人类心理活动的大部分过程。如果从心理学概念的角度来理解,意识大概等于我们的认知能力、区别能力、思虑能力、感受能力等。当前五识获取了外界的信息之后,意识就会对它们进行综合处理。总之,对一切事物的认识与了别,包括物质现象、心理现象、社会现象、文化现象、抽象定义、客观规律,乃至禅定心理状态、涅槃心理状态等等,都属于第六识意识。意识在我们身心活动中也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日常生活、科学探索、生产劳动都离不开意识的认知、支配、思维、计划乃至行动。就算是参禅修行,所依靠的也是意识去认识五位百法,从而进入更高的境界。

《佛医心质学》——意识:了别与思虑



意识的种类,《唯识三十颂》中说:“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说明意识活动的范围极广泛,除却无想、无心二定,深度睡眠以及闷绝之外,一切的心理活动当中都包含了意识的现起。无想、无心二定指禅修过程中停息了意识活动的“无想定”和“灭尽定”。根据意识状态的特征,意识大概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

(1)五俱意识:又称明了意识,就是人在清醒状态下认知外界事物时的意识状态。五俱意识与前五识共同作用,在前五识获取感觉信息之后,五俱意识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分析、提取等,相当于心理学中的知觉、注意、思维等心理过程。

(2)独头意识:指不根据前五识的感觉信息而独自生起的意识。包括:1)散位独头意识,指没有感觉刺激而独自生起的回忆过去、想象未来等心理活动,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识状态;2)梦中独头意识,指做梦时的意识。与前面讲的深度睡眠状态相区别,深度睡眠时没有意识发生,做梦时却有分别意识,这一点与现代心理学关于睡眠的研究比较契合;3)狂乱独头意识,指醉酒、精神病、幻觉等非正常意识状态;4)定中独头意识,指修习禅定后进入的专心、澄明、寂静的意识状态。在这种意识状态中人会获得更加清晰的觉知,更加敏锐的注意力,更加高深的观察能力,乃至一些超能力。

(3)假眠意识:指西方所说的催眠中的意识状态。这种状态似睡眠而非睡眠,所以称为假眠,念咒、药物、迷信活动等方式可以进入这类意识状态。佛教在几千年前就涉及到了精神病、幻觉、催眠(假眠)、药物等意识状态,这与超个人心理学家研究的转换的意识状态很相近。(4)临终意识:也就是现代西方所热衷探讨了“濒死体验”。


当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过程看成一个信息接收、处理和反应的过程,前六识的作用与之颇为相似。眼耳鼻舌身负责的是信息的输入,意识负责的是信息的处理、思维、判断、整合,乃至后面形成感受、反应、行为,因而说前六识可以形成一个完整认知加工的过程。但是,唯识学对人类认知的理解决不限于外显的功能,而是更深入地挖掘了内心最深处、最隐涩难见的部分,这就是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它们是个体感知不到的心理现象,按照心理学的说法,属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


编辑:冬霞

播音:圆真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国际新闻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