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医学认为身病的根源就在于“四大不调”。那么什么是四大不调呢?佛经上说,色即物质世界由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四种基本构成元素组成,它们各有不同的性能和业用:地大以坚为性,有一定硬度,能受持万物;水大以湿为性,有一定的湿度,能使物摄聚不散;火大以热为性,有一定的温度,能使物成熟;风大以动为性,有一定的动力,能使物成长。
具体到人的身体,其生理结构也可分成四大部类,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 脑、垢色,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归于水;暖气,归于火;动转,归于风。人的身体之所以会生病,是由于地、水、火、风四种基本元素不能相互协调、比例失衡造成的。
《佛医经》指出人得病有十因缘,即:久坐不食;饮食无节制;多忧愁;过度疲劳;淫欲;嗔恚;忍大便;小便;忍呼吸、哈欠、喷嚏;忍下风。这十缘无须过多解释,都会给身心带来一系列不良反应。
外在的四大不调固然是致病因素,内里的心病更是引发各种疾病的主因。心病主要由烦恼产生,这无尽的烦恼可以归根为“八万四千尘劳”,即我们常说的“贪、嗔、痴”三毒。
贪:就是对能够吸引自己的东西产生占为己有的心态。 例如对于美食不知节制,肆意暴饮暴食,导致消化不良,进而影响脾胃的吸收和运化功能,出现肥胖、高血脂等;再如对于美色的贪楚,导致肆意淫欲,看似快乐,其实为以后造下无穷恶业。
《摩诃止观辅行》说贪着美好的色、声、香、味、触都会产生疾病。因为色、声、香、味、触这五尘会蒙蔽我们的心智和德性。因此,佛教养生之道认为,沉迷色境的人多半会生肝病;贪享声音的人多半会生肾病;贪爱香气的人多半会生肺病;贪图口味的人多半会生心病;眷恋触觉的人多半会生脾病。可见凡事以中道为宜,否则贪图睡眠容易造成昏沉;贪求美味,吃过多的高脂、高糖食物,会引起诸多慢性病;贪图安逸,缺乏运动等,容易造成现代人的文明病。所以佛教医学和中国医学都讲究“中”,即凡事讲究节制,不能过,也不可不及,适可而止最妙。
嗔:《大智度论》卷十四说:“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嗔心起时,血脉贲张,容易引起高血压、心脏病发作等。现在经常看到的脑血管疾病,比如脑出血,究其原因绝大部分都是对人对事嗔心顿起,血流速度忽然加快,血管爆裂而导致的。清朝普能禅师有首偈云:“名医化导有来因,疾病伤寒先忌嗔。脉理深微能率性,良方精细度迷津。”是说医生在为人治病时,要先知道病因,才能对症下药。比方说,伤寒病最忌讳嗔怒,先将情绪平稳下来,不要起嗔恨心,就比较容易治好。
痴:是指愚昧无知,不明事理。身体外在的病容易察觉,但心里的问题往往不自知,久积则易成病。现代生理学认为,愤怒、愉悦、忧愁、恐惧、悲伤、激动等心理反应,会影响生理变化,久而久之,造成不易治愈的疾病,例如消化性溃疡、精神疾病等。医学研究报告中提到,当一个人不快乐、发怒或紧张时,脑内会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对身体具有毒性。说明佛家从心去探究疾病生成的原因是有科学根据的。
有人要说了,现代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诱惑也多,再加上各式各样的不良生活方式,要找出几个完全健康的人恐怕太难了。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呢?我告诉你,有,而且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天真无邪的小孩子。
选自《少林禅医说养生》
编辑:照兵
播音:婧婧
排版:冬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