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宗北派的开创者神秀法师早年博览经史,625年在洛阳天宫寺受具足戒。五十岁时,到了蕲州黄梅县双峰东山寺参拜五祖弘忍,从事打柴汲水等劳役以求佛法。学法六年,得到了弘忍法师的器重。
五祖弘忍逝世后,神秀继承了禅宗历来的作风,不立文字,进一步明确和强调了心的重要性。“特奉‘楞伽’,递为心要”,被楞伽宗立为第七祖,楞伽宗并重“般若”,而提倡一行三昧。神秀扩大它的方便,涉及多种经论。相传有五方便门,总彰佛体门,开智慧门,显不思议解脱门、明诸法正性门、见不异门,这五门各依经论、沟通其意。他将道信禅定的念慧观,与修善断恶联系起来,作为修禅的一个有机部分。所以在戒行和禅思上,神秀采用的仍然是念慧净心的方法。神秀将向外求佛转变为观心自照,与道信所称的念慧,在认识和实践上又有了差异。但是神秀的禅法,与南宗相比较,还是显得过多执著于修持过程中的种种方便的手段了。
神秀在传法过程中备受帝王尊崇,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在当时禅门中具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也是当时禅门的一位杰出代表。
神秀的禅学思想主要是本觉净心与离念本体,神秀以体用相即来概括他的本体论思想,其体用相即的本体论思想是指导他修行实践的基本原理。他坚持染净各別的一元论,因而无论是在心性本体论、修行方法还是终极境界论上,都与慧能南宗彻底地坚持性空不二的般若直观不同,从而表现出宗教理性主义的色彩。神秀说:“心者,万法之根本也。一 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万行具备。”他认为心是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本,是修行实践的关键。神秀将心分为净心和染心两种心的思想。他说:“心是众善之源,心是万恶之主。涅槃常乐,由自心生,三界轮回,亦从心起。”
编辑:冬霞
播音:圆真
排版: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