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悟是学禅的重要内容,它是见性发慧的契机。禅悟对于一般人而言是玄妙高深、难以揣摩的。即便是学佛多年的老禅师,也多三缄其口,不愿多费唇舌,所以禅悟就显得更为神秘诡谲了。
禅家不愿多谈禅悟主要在于悟没有定法。它是般若的活动,没有形式、没有色相,发掘于心,难以用语言道明。其次在于禅家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悟是一种心灵深处机缘巧合出现的东西,具有偶然性,用知识、科技、逻辑无法论证和演绎,只能是心灵的意会。对于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而言,理性的知识显得作用微弱,它只能帮助我们处理日常事物,却不能让我们内心敞亮和豁达。你可以用知识处理工作、生活上的难题,但却不能用知识解决内在的困惑和烦恼,更无从让你感到快乐、满足和看透生命之道。
也正因为如此,阅读或许能获得短暂的愉悦,但依然无法获得长期的快乐,持久的安住。在这个媒体泛滥的时代,我们看大量的娱乐节目,已然快被“娱乐至死”,在获得短暂的欢愉之后,随之而来的更是巨大的烦忧。就像一个人在口渴的时候,去喝饮料,好像马上透心凉,很解渴,但之后会越喝越渴,陷入恶性循环当中。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快速地记忆,也快速地遗忘,真正能给心灵留下深深烙印的却寥寥无几。解决人的问题,心灵的问题,还是需要宗教,需要文化,不仅长远,还很有效。
禅师不希望他的弟子只接触知识,而是要弟子进一步去开启慧根,提升开悟的能力。知识可以依靠外在的灌输,而智慧则需要内在的启迪,悟性需要内在的唤醒。比如我们都知道一些基本的文明礼节,如相互尊重,礼让有序,维护公德,很多人说起来也头头是道,但为什么社会上还有那么多不遵守文明的现象出现呢?那是因为这些人没有开悟。禅宗看来,这些外在的只言片语不能使人在精神上走向光明之道,外在传递的东西不能达到真正改变气质,解脱烦恼,圆融通达的目的。
编辑:婧婧
播音:一心
排版: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