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是生大悲根本,开善业初门,人所爱敬,名誉远闻。死得生天,终成佛道。反之,不知恩人,甚于畜生也。
——《大智度论》
在实践伦理方面,佛教主张知恩、报恩。佛教的教义精神和实践内容都非常强调这一思想。《父母恩重难报经》、《孝子经》、《大方便佛报恩经》等等都是专谈报恩的经典。
“恩”,从心、从因,因从口大,乃就其口而扩大之意,也含有相赖相亲之意——心之所赖所亲者,彼此必有厚德至谊,即他人给我或我给他人之情谊。
觉贤是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僧人,他本名佛陀跋陀罗,北天竺迦毗罗卫国 (今尼泊尔境内)人,以精通禅律驰名,于义熙四年(408年)来到长安。觉贤三藏因被人指斥“显神通”而受到排挤,远公特遣弟子昙邕入关,替他们和解。由于觉贤不愿再回北方,便投奔远公,远公予以热烈欢迎,邀他加入莲社,请他翻译佛经。
后来,觉贤在建康道场寺,译出《华严经》、《僧祇》等佛典13种共125卷,为大乘瑜伽学说东流开了先河,华严宗风的传播,可以说造端于觉贤的南下。 但是,假如不是远公的宽弘大量,觉贤虽怀大法也无由表扬,亦是徒然。觉贤三藏终生不忘远公的知遇之恩,遗嘱圆寂后安葬东林寺。墓塔建在东林寺西侧山凹,呈圆形,历代都修葺过。觉贤是历史上第一位葬在庐山的外国僧人, 其墓塔已成为佛教界对外交往的纽带。
报答知遇之恩,是佛教所说的“因果善报”的必然。一个人能有机会报恩自然欣慰,而无法报恩,往往内心感到惭愧。其实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报恩”的思想就存在了。知恩不报是小人,知恩必报是君子,恩将仇报不是人。
与人相知相遇为幸事,“士死知遇,恩令命轻”。早在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北面游览时,突遇暴雨滞留岩下,寂寞之余,拿出古琴弹了起来。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钟子期听到后,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随后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 二人因此结为知音,并约好来年再相会论琴。可第二年伯牙来会子期时,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
伯牙痛惜伤感,摔破了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留下千古佳话。
编辑:曾 艳
播音:冬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