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以解脱生死、觉悟成佛、弘法度生为首要目标,以“慈悲”思想为其普世价值观的展现,十分注重对众生生命的关爱与护养。为此,佛教徒在日常修行的同时,也致力于研究并掌握一定的养生之道,以帮助自己和他人解决有关身心健康和养生方面的问题,由此便逐渐形成了佛医学朴素深厚的养生文化。佛医学中所涉及的养生方式独特而又多样化,包括如医药养生,禅定(调神)养生,气功养生,饮食养生,德性养生,佛茶养生,佛乐养生,佛香养生,生活养生等众多方式。通过这些途径的修持和运用,即可以实现对人的身心、德性以及精神境界的修养和提升。
佛医学养生名目繁多,然其核心和特色主要体现在以“养心为要”的独特的养生观。这一点同样也是基于佛教对心的关注和对精神世界的重视。佛教以心为决定众生苦乐沉浮的关键,强调“自治其心”、“自净其意”,如《法句经》说:“莫贪莫好诤,亦莫嗜欲乐,思心不放逸,可以获大安。”
佛医养心的内涵,不仅包括了解决现实困扰,获得心灵慰藉的一般世俗化的意蕴,同时还应上升到菩提心和空性见的高度,即获得超越时空、超越生死的智慧。因此概括而言,佛教医学养生是以身心健康、灵性充盈、内外平衡为基本要求,而以超越生死、获得涅槃解脱、成就无上菩提为最高境界和终极目标。具体来说就是要发四无量心,摒弃贪瞋痴三毒,修戒定慧三学,明四谛之理,知五蕴之法,立菩提之心,修八正真之道,证般若之觉悟等。
编辑:冬霞
排版: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