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佛医

以苦为乐 必得真乐

以苦为乐 必得真乐


大乘菩萨不计自己苦乐,以解除众生的痛苦、清净众生为乐,《华严经·十地品》偈云:不为自身求快乐,但欲救护诸众生。


为此,菩萨不但要不畏惧度化众生的困难和艰苦,而且要主动代众生受苦,菩萨如此以苦为乐,而获得解除众生苦之大乐。


在人生中,由主动征服苦难,及为利人济世而主动承受苦难,乐此不疲者,从来大有人在。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北宋名相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激励了许多仁人志士。弗兰克也说,应为了利他而承受苦,苦会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受难是成功和进步的代价。

以苦为乐 必得真乐


一行禅师在《活得安祥》中说:如果我们与世界上的苦难接触,受到触动,就可能进一步去帮助那些正在受苦的人,而我们自己的痛苦就在此间消失了。他号召以慈悲心体察世界上苦难者的痛苦,积极致力于痛苦的解救。他主持的禅修团体的14条戒律中,第4条为:不要逃避与痛苦接触,或在苦难面前闭上眼睛。不要失去对世界生活中存在的苦难保持觉照。想办法通过各种途径与那些正在受苦的人接触,包括私人接触、拜访、图片、音讯等。通过这些方法,使你自己和他人对世界上的苦难现实保持警醒。


从佛法的全体看,佛教虽然大谈诸受皆苦,但肯定人生有乐,人应战胜诸苦而获得究竟的乐。当代弘扬“人间佛教”的大师们,更提倡活得快乐。“给人欢喜”,为佛光山的响亮口号。星云《徒众讲习会开示》说:人间佛教提倡喜乐的人生,要在快乐中修行,希望每个人都能在现世就能现证法喜安乐。


一行禅师说:应想到情绪的传染性,如果自己是痛苦的,也会使别人痛苦;如果我们安祥愉快,也会使别人愉快,自己的生命会像花一样绽放,给家人、其它人以快乐安祥的濡润。因此,一个发愿“利乐有情”、行大乘菩萨道的人,不仅为自己,而且也应为家人、众生、社会着想,保持安乐,用自己的安乐去安乐世间。


编辑:妙智

播音:慧敏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国际新闻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