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佛医

《佛医心质学》——佛医学中的病因观

在病因学方面,佛教医学认为病有三因,外因是地水火风的“四大不调”,内因是贪嗔痴“三毒”为患者的心质问题,业因是前世今生的孽债宿根果报。

《佛医心质学》——佛医学中的病因观

佛教医学对有关疾病的分类大致分为身病和心病两类。心病即贪嗔痴三毒为病,身病指身体因四大毒蛇互不调适,以致产生的诸病,具体又可分为四大五脏之病和业报感招病两类。佛教医学以四百四病统摄人类一切之身病,四百四病即指构成人体的地、水、火、风四要素各引起疾病101种,合计为四百四病。《五王经》云:“何谓病苦?人有四大,和合而成其身。何谓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一大不调,百一病生;四大不调,四百四病同时俱作。地大不调,举身沉重;水大不调,举身臃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风大不调,举身掘强,百节苦痛,犹被杖楚……”。


关于佛教医学的临床治疗,大概说来,身病以药物、针灸、天然食物、运动、养生、按摩、捏痛、灌肠、火灌、手术等对治,心病则用修定功等对治。另外佛教医学中还有咒语治疗的方法,佛教认为魔病、业病和鬼病这三种病需要靠禁咒来治疗,体现了佛教医学治病的一个特色。《大藏经》中对印度古来各种疾病制定了治疗法则,即所谓“八术总摄诸医方”:“一疗被刺针法;二疗破伤法;三疗身疾;四鬼损;五中毒药;六疗孩童;七延年;八养生。”


《佛说医喻经》对医者水平亦作了明确划分:“如世良医,知病识药。有其四种,若具足者,得名医王。何以为四?一者识其某病,知用某药;二者知病所起,随起用药;三者已生诸病,治令病出;四者断除病源,令后不出。”,此即治病“四诀”。此外,佛教医学尚有一套较为完善的养生法门,佛医养生强调心性养生和德性养生,注重日常生活,讲求饮食卫生之道。


编辑:冬霞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国际新闻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